- 2025/9/15 15:24:18
- 类型:原创
- 来源:
- 网站编辑:jiajia
在AI重塑千行百业的今天,企业内部的落地应用仍面临某些错位。恩士迅(NCS),这家东南亚最大的IT服务商,正致力于以“共创”服务理念与本土化AI架构解决方案破解这一难题。
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当下,恩士迅是如何将其深厚的项目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AI能力,并为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破解AI场景化应用难题、打造未来发展的数字基石?本报记者与恩士迅中国区总裁李珊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。
恩士迅中国区总裁李珊女士
AI落地困局解码:
从新加坡经验到中国实践
作为东南亚领先的IT技术服务提供商,恩士迅四十余年来,在支持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过程中贡献良多。不过,对于席卷全球的AI技术趋势,恩士迅看重但却不“迷信”。
“我们一直跟客户强调的是,不要为了技术而盲目发展技术。”李珊强调,AI诚然很重要、很有潜力,影响力不会亚于电脑的诞生,但AI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实际业务问题——这是基于恩士迅内部对中国市场客户痛点的深刻洞察。
她提到,许多客户内部都存在两大问题。一是战略不清,许多企业客户的领导层虽然深知必须数字化转型和利用AI,但对怎么做、从哪里入手等问题都没有答案,导致战略无法细化或落地。
二是对AI的认知不足,“企业内部对AI的认知往往存在两种极端:要么认为AI是万能的,期待它能带来极高回报,期望一旦落空项目就终止;要么认为AI高深莫测、成本颇高,导致不敢投入”。
这两个痛点的解决方案,是以“共创”为核心理念而构建的、针对企业内部AI协同的系统规划。李珊表示,只有将技术趋势与业务能力结合,提供“端到端全链路落地的方法论”,确保信息化建设全局协同,避免碎片化建设,才能最终实现信息化的核心目标:让技术真正服务业务。
重构AI交付范式:
“端到端共创方程式”
在采访中,“共创”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颇高。李珊认为,与客户共创的本质是从单纯的“交付项目”的甲乙方,到“共同成长”的伙伴关系转型。
“传统的服务采购模式很难应对AI和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,因为客户最初的业务痛点定义可能是不清晰的,而技术又在快速变化。”恩士迅会从项目的最早期就与客户坐在一起,共同探索业务痛点、定义问题、设计解决方案,确保最终打造的AI解决方案企业真正“用得起、用得上、用得好”。
具体来看,恩士迅已将AI从创新实验的单一工具向实际应用系统演进,并从三个方面系统规划了AI协同共创路径——
顶层为战略制定,明确AI发展方向。恩士迅以AI+DR(数据韧性)评估模型,精准定位转型路径;中层为落地执行,解决工具支撑、技术适配等问题,恩士迅推出的AI Agentic平台,以“轻量化验证”为核心,降低试错成本,实现AI全生命周期管理;底层则是组织与文化建设,唯有在企业内部构建“全员拥抱AI”的氛围,让AI融入日常工作,才能为技术落地提供持久动力。
近年来,超万名恩士迅员工通过系统培训、行业认证和实战经验实现了AI能力赋能;此外,恩士迅还设计了分层培训体系,助力客户实现全员AI素养提升。
技术复利双循环:
中国复杂场景淬炼全球竞争力
“2025年是企业AI应用落地的元年”,这是IT服务行业业内的共识。李珊透露,中国是恩士迅数字化转型和区域协同效应的主要增长市场,在未来三到五年内,恩士迅将深化本地交付,利用先进技术推动智能转型。
之所以押注中国市场,一是因为本地乃至全球AI技术的爆发机遇,二是由于国内企业出海需求的增加。
中国市场的确有自身独有的魅力,“在AI爆发之外,这里还有庞大的产业基数与极致的场景复杂度,为AI技术迭代或落地都提供了全球少有的试炼场。”而在中国复杂场景打磨的AI能力已经能反哺全球项目,从而形成恩士迅的技术复利。
另一方面,中国新能源车、消费等企业出海时,会面临数据合规、本地化系统适配(如在东南亚的支付接口)、跨国运维响应慢等痛点,本土企业亟需国际化技术伙伴——这正是恩士迅的核心战场。
李珊表示,未来,恩士迅仍将会驱动自身创新变革,同时积极整合生态中最优秀的技术和能力,与伙伴们共同构建面向特定行业的联合解决方案,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价值。
Copyright © 2006-202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-12